中国114招生网 讯
2012年年,中国人民大学提前批小语种在京招生中,对于男生和女生设置了不同的分数线:文科的男生分数线为601分,女生分数线为614分,比男生高出了13分。此消息一出,便引发广泛热议。有观点认为,“男女有别”的分数线是性别歧视,会减少女生的录取机会,侵害了女生权益;有人则认为,这是为了拯救中国高校的“男孩危机”,属于无奈之举。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之前小语种限制男女比例,主要是为了平衡男女比例。因为很多学校的小语种专业一直都是女生居多,有的甚至全是女生。
熊丙奇认为,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如果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男女生单独划线,单投计划,没有别的解决办法,但是男女单独划线又会被诟病为“性别歧视”。
熊丙奇认为,尽管男女生统一划线,实现了单一的分数平等,规避了“性别歧视”的问题,但这些小语种的女生凭借高分进入了大学,但也不得不面临就业的问题。因为现实的情况是,确实有很多用人单位倾向于招聘男生。并且,如果整个专业全部是女生,这并不利于这一专业的教育和学生的发展。
熊丙奇表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打破计划录取体制,实行基于自主招生的多元评价体系。他说,在计划录取制度中,人们的公平观就是“分数公平”。大学的招生自主权也是有限的,最多只能在计划上做一点点文章。这样的招生制度,结果是大学招生标准单一,大学办学千校一面。要让大学在招生中招到适合自己办学定位的学生,能自主地根据生源情况,调整评价体系,就必须推进大学自主招生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熊丙奇建议,教育部门应该明确特殊行业、特殊专业的标准,告知公众为何这些行业和专业比较特殊,需要限制男女比例。比如小语种专业,如果教育部门和高校,在招生时明确告诉考生,该专业现在的培养情况和就业需求情况,考生完全有可能根据这些情况进行理性选择。比如,如果学校告诉考生,本校小语种专业共有50名学生,全为女生,当年毕业的学生有10名,有5人没有找到工作,用人单位对男生有旺盛需求,结果可能是女生们会慎重选择。可问题是,这些信息没有人告诉学生。学生们从高中选择小语种专业时,就缺乏信息支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