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温家宝总理就教育事业在过去五年间取得的成就,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这无疑为我国教育事业清晰描摹出了一条飞速发展的上升曲线。
重磅阅读
9科名师抢先预测核心考点
国之命脉,端于教育。在未来5年,如何进一步提升教育事业改革力度,扩大教育公平的惠及范围?中国青年网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政协委员。
何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对于“教育公平”四个字,搜索引擎给出这样一条定义: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
相比这样一个严密规整的概念,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高文对其的理解则形象得多。他说,教育公平并不是指将100块钱平分给100个孩子,让他们每人均分一块。这个公平,实际上更偏重于“机会”两字。不管你是来自农村还是城市,无论你的家庭是贫穷或者富有,在同样情况和标准下,确保青年可以得到同样均等的机会,这就是“教育公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倪邦文则认为,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资源的分配,包括东西部之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城乡之间,资源配置是否平衡的问题。“这需要靠政府去调节,纯粹靠市场很难做到。”
另一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指出,作为社会公平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公平也是相对而言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初级阶段,面临着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大等现实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绝对的“公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攻坚克难的漫长发展过程。
也正是由此,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教育制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全国政协委员、众环海华专业服务集团总裁石文先就指出,目前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地区差异太大,即使考生成绩非常优异,也往往因为受指标或者其他条件所限,无法与本地考生平等共享资源,各地区之间教育质量水平差别也很大,“这牵扯到整体机制是否合理作用的问题”。
“异地高考”包治百病?
为了更好解决上述问题,“异地高考”应运而生。2012年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日前接受采访时称尊重各地异地高考方案,并透露今年全国大概解决异地中考高考问题的有3000多人。那么在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方面,此法是否可行?
在石文先看来,城镇化建设的浪潮席卷而至,农村父母普遍出外务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令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如果可随父母到迁入地入学,并受到良好的教育,将解决很大一部分社会压力和负担,对进城务工人员而言也是极好的安抚和稳定良策。
“从促进教育公平这个角度来讲,异地高考政策的方向是对的,”倪邦文委员表示,“但这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调整过程,具体的细则、机制的建立还需逐步完善。”
他分析指出,异地高考制度改革工程极其浩大,这样一个系统工程所包含的户籍制度、社会管理、城市建设等问题,如果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就容易引发消极连锁反应,“动一发而牵全身”。
举例来说,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本身人口压力较大,高考移民涌入势必引发房产销售、户口落实等问题,而且要求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这种整合,某种意义上可能就是打破重建,所以面临很多压力和未知挑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的教育事业在资源的配置和政策调整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倪邦文委员说。
应试教育的指挥棒?
近日,衡水二中2013年高考“百日誓师”的视频在网络上爆红。视频中,衡水二中的学生身着校服齐列操场,高举右手,口号齐整:“决战百天,我必成功,我必成功!”这样一段视频引发了众多业内专家对于应试教育的反思。
高文对此进行了一分为二的阐释。他认为,一方面,这种引导方法“是有问题的”。一个学生是否成才,跟高考成绩之间并不能直接划等号。将学习成绩作为唯一导向,是不妥当的。另一方面,人的潜能需要激发和调动,如果这种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学业方面,这里面还是暗含一定“正能量”的。
刘吉臻则指出了长期以来“成绩”和“成才”之间的尴尬矛盾。一方面,成绩高低并不能直接决定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跟成才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如果取消以成绩为导向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则又是无法想象的。“应试教育让孩子们苦不堪言,却又必须存在。”刘吉臻无奈地说,“即便是大学生,有时也面临课业太重的问题,必修课选修课不分,没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做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情。”
“有升学率这个指挥棒,使得我们的学校、家庭都比较关注升学率,简单关注书本知识、学习成绩,导致了我们对其他领域的忽视和缺失。所以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就是由于我们太偏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全方位综合素质的培养。实际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合理的知识结构、道德素质、健康心智、综合能力素养,四方面缺一不可。”从事多年青少年研究工作的倪邦文委员表示。
“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德育。道德是制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准则。具备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这既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的,也是我们社会关系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有了‘德’还要注重‘法’。作为一个现代人,如果缺乏起码的法制观念,那么在社会上就会寸步难行。所以,在教育青少年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加强法制教育,使之积极适应社会运行规则,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希望青年人有志向,排除其他干扰,脚踏实地去做自己想做、应该做的事情。借此次两会的东风,高飞一把!”高文委员表达了他对青年一代的殷殷期望。
建议>>
“异地高考”不能一刀切
“关于异地高考的矛盾,主要还是在京、津、沪、广地区,这几个城市都是教育资源比较集中、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谈到异地高考,李桢说,对于吉林省来说,目前高校的录取比例已经很高了,而且吉林省的流动人口量不是很大,所以吉林省异地高考不是特别有压力。
李桢说,针对异地高考主要体现在教育均等化上,让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但这个机会不是随便给的,实现教育均等化需要一个过程,要先解决基础的义务教育,也就是说在起点的教育公平上要做好,然后高中、大学,需要一步步的进行,不能一刀切,也就是说异地高考要考虑地区供需矛盾,制定适合本地区的高考政策。
“目前来看,一些人口大省实行起来较麻烦,这也就表明,异地高考政策马上放开也不适合。”李桢说。
要考虑教育均等化
“政策出台既要考虑教育均等化的实现,又要考虑均等化实现的过程,当然我们追求的结果就是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无论是在当地考还是去北京考,最终结果一致,这就是大家都希望的。”李桢说,也有学者提出其他解决思路,把高考拿到社会,让其与教育脱钩,这就不存在哪个教育资源好,哪个不好。
李桢说,因为这样高考就变成了独立的考试体系,像美国的SAT组织第三方来组织考试,每个月都有考试,随时参加。对学校教育来讲,可以让学生摆脱分数的制约,化解异地高考等政策的制约,这样能保障教育体系内对学生全身心的培养。
严防“高考移民”
“吉林省目前异地高考的压力不是很大,跟京津沪不一样,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高考移民现象的发生。”李桢说,根据她的调研,像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生均考学机会能占到45%,吉林省生均考上大学的机会则能达到80%,这也就表明吉林省比河南、山东等人口大省的机会多很多。
“现在却有一些考生通过高考移民,把学籍放到吉林省,但是人在其他省份读书,然后回到吉林省高考,这期间在吉林省的学籍为空学籍。”李桢说,这将挤占吉林省学生均等受教育的机会,所以,无论是站在学校、家长还是考生的角度来讲,都要维护考生的合法权利。所以她建议,政策出台同时,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设立监管机制,防治“高考移民”。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2023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
32.2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