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既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板块
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医护人员不计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一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一些医务人员先后牺牲在岗位上,这其中,有推迟婚礼请战的彭银华医生,有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申请去隔离病房,共赴国难,听从组织安排!”的黄文军医生,他们是一线倒下的烈士,是和平年代的英雄,他们于风雪之中为众人抱薪,逆行之后不再归来,令人痛惜。
对于那些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湖北、山东、四川等多地政府为鼓舞士气,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纷纷出台了诸如生活保障、职称晋升等各种关爱措施,其中,给予他们子女在招生入学方面以政策倾斜,更是一项重要内容。
譬如湖北省,明确一线医务人员子女2020年秋季入学幼儿园的,优先安排到辖区内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就读;2020年秋季学期升入小学或升入初中就读的,由户籍地所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在学位允许的前提下,按就近就便的原则,优先安排到相对优质的学校入学;2020年参加中考的,有关市州可在其录取总分基础上增加10分后参加中考招生录取,等等。
可以说,各地激励措施中的教育选项,含金量都很高,特别是子女中考加分一项,尤为给力。
当然,在政策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等方面,各地有所差异,加分幅度不尽相同,例如,湖北加10分,内蒙古包头、江西抚州加20分,山西大同加30分。
不过,这一定向关爱措施,在得到普遍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教育公平性问题,侠客岛就此发了一篇文章,题为《给一线医务人员子女中考加分?加就对了》,态度十分鲜明。
可是,文章下面网友留言中点赞数排第一位的,却是这样一条:
我有不同意见,首先,否定利用教育资源奖励医护人员并不是否定他们的伟大贡献。其次,我们要尽量为下一代创造公平的教育环境,这样的做法容易为社会营造拼爹拼妈的思维。优惠政策有很多,我们有很多手段可以嘉奖医护人员,大可不必把教育资源先拿出来。
这位网友的态度,具有一定代表性。留言第一句“否定…,并不是否定…”,俨然一副理中客的扮相,颇具迷惑性,但是,所谓“这样的做法容易为社会营造拼爹拼妈的思维”,观点偏颇不足取,逻辑上也站不住脚,因为,这位网友甚至都没搞清楚什么叫“拼爹”。
须知,公众和舆论层面约定俗成的“拼爹”,是指父母非富即贵有权有势,子女在家族的荫庇下,通过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某种特殊资源或特别照顾。
譬如,2019年美国爆出的高校招生舞弊案,司法起诉50人,包括30多名家长,罪名是操作一个涉案金额达2500万美元的骗局,帮助一些富人的孩子在考试中作弊,进入精英大学,其中涉及耶鲁、斯坦福等八所名校。
曾出演美剧《绝望主妇》而为人熟知的女星费莉西蒂·霍夫曼牵涉此案,她承认花了15000美元来操纵她女儿的SAT成绩。
同案中,还有来自中国的学生花了650万美元,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又如,韩国“干政门”事件核心人物崔顺实,通过不正当手段,让其女儿以体育特长生身份入读梨花大学。
对于上述美国高校招生舞弊案,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德修维茨在接受CCTV采访时,就表示:
“我认为这起丑闻所暴露出的问题还只是冰山一角。我要提醒大家,这起丑闻并没有涉及美国最最富有的人,他们可以直接给大学捐楼,给学校上亿美元的捐款,这些人不用担心自己的孩子上名校”。
同在2019年,尘埃落定的哈佛大学招生歧视一案,让哈佛大学的一些招生潜规则浮出水面,例如,长期以来对ALDC群体的招生优待政策(ALDC是athletes,legacies,dean’s interest lists,children of faculty的首字母缩写),即运动员,哈佛校友的子女,院长感兴趣的学生,教职工子女,这些群体在哈佛大学招生过程中会被优先考虑,而且,这一政策是半公开且合规的。
可以说,除了运动员,其他三类群体上哈佛,都有着明显的拼爹痕迹,并且拼的正当合法,程序正义。
至于那些为了子女进入名校,冒着牢狱之灾作弊的家长,在美国社会中,还不属于真正的上流圈层,又没有其他特殊管道,结果就是东窗事发,拼爹失败。
今时今日,任何一个社会,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现象,都普遍性存在,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些二代有父辈的资源、人脉相助,不论求学还是创业,和普通家庭孩子相比,都会更有优势。
你可以说他们拼爹,可以说这不公平,甚至有些拆二代一夜暴富,你都可以愤愤不平,可是,你要明白,这个世界本就没有绝对公平。
即使在标榜自由平等的西方国家,如美国的布什家族,如英国王室成员,他们的子女和普通平民家孩子相比,生来就有着天然的拼爹优势,这也是股神沃伦·巴菲特所说的“卵巢彩票”。
对比上述这些人,那些一线抗击疫情的医务人员,大都是普通职工,如果是在平时,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身份,在救死扶伤过程中,和个别手握资源的病患之间,建立了某种互利互惠关系,因此在子女入学时得到一些特殊照顾,这可谓之拼爹。
可是现在,他们为了公共利益,舍小家为大家,不惧生死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妙手仁心,在广大民众和新冠病毒之间,筑起一道防火墙,以血肉之躯守护公众安全。
这种情况下,政府给予他们一定的公共资源倾斜,怎么就破坏公平了?怎么就为社会营造拼爹拼妈的思维了?无稽之谈。
笔者认为,这项政策应该大张旗鼓的宣传,要让那些孩子知道,他们的父母是逆行的战士,是时代的英雄,他们因父母的奉献付出而得到社会关爱,这是一种光荣。这样的拼爹,拼又何妨?他们值得。
关于中考加分的争议声中,还有一些人认为只给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加分,覆盖人群单一,显失公平。
他们的理由是,承担卡口值勤、入户排查任务的社区人员和警察等群体,同样也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为何不能享受加分政策?
这一质疑声音,貌似为他人利益计,实则是借题发挥混淆视听。
大多政策安排,都有特定的指向人群,如果按照他们的逻辑推演,几乎所有政策都有问题。
就拿中考来说,如果某名牌高中录取分数线是700分,他们可以质疑为什么699分不行?一分之差而已。如果分数线调整为699分,他们又会质疑为什么698分就不可以。
某一特殊时期,给予某一特定群体政策性倾斜,道理并不复杂。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社区人员、民警等各条线都参与其中,付出和牺牲也很多,这是事实,只是,政策很难面面俱到,更不宜搞成大锅饭,那样反而失去了激励作用。
就像在战争当中,前沿阵地指战员牺牲的风险,肯定高于后勤保障人员,给前线战士的激励关爱措施,后勤人员未必适用。
相对而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一线医务人员属于主力部队,抢滩攻坚,直面病魔,风险最大,奉献最多,因此,各地根据当地疫情轻重缓急,出台不同的激励关爱政策,具体内容选项各有侧重,因地制宜,实属正常。
还有,如果适用人群范围过宽,百分百又会有人质疑政策制定者夹带私货。
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引发不同声音,有些是基于个人立场,有些是因为利益关联,还有些属于无聊吐槽。
尤其是一些公共政策的出台,涉及各方利益,难免会有质疑,决策者需要慢慢适应这种众声喧哗的场景。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在政策出台前,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找准社会主流意识的最大公约数,力求政策切实可行接地气,切忌大而不当或流于形式。
2019年暑期,笔者所在单位出台过一项类似政策,规定自当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四个特定群体的子女,给予教育优待政策。
四个群体是:在部队服役期间,荣立两次以上三等功,或荣立二等功以上的优秀退伍转业军人;国家、省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科研机构、镇村、企事业基层一线工作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或省级以上政府表彰的先进工作者;被区级以上政府表彰奖励的见义勇为人员。
他们的子女,在县域范围内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自主择校。
在政策出台之前的调研期间,以及出台之后,都有一些不同声音,包括善意的提醒,主要焦点也是教育公平性问题。
对此,笔者认为,教育既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板块,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因此,教育系统除了要立足课堂主阵地抓好立德树人,还应在社会价值观重塑进程中有所作为,发挥更积极的引导作用,这不是破坏教育公平,这是在更大层面促进社会公平。
试想,在当下教育供给双轨制情况下,富裕阶层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的方式,让子女就读优质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甚至小学就出国留学,对于那些为公共利益冲锋在前或为国家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群,政府为其子女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正是对社会公平的一种彰显,这何尝不可?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网上有一段话广为流传,大概是:
“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不要让年青人一味追演艺明星,演艺明星是强不了国的。国家的兴衰要靠教育、科技、医疗,所以要树立全民崇尚科学家、教师、军人、医生,是他们在支撑民族脊梁”。
的确如此,这些年,社会层面发生了一些价值观偏离现象,很多年轻人追星追网红追富二代,而那些真正的国之脊梁,那些为国家社稷建功立业的科技工作者、劳模,那些匡扶正义的见义勇为者,却容易为社会所忽略。
除了精神层面的荣誉和表彰,以及逢年过节各级领导的象征性慰问之外,平时,很少有人去关注关心他们的现实问题,为其排忧解难。
重塑社会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不能只靠精神鼓励,口惠而实不至。
要知道,先进典型英雄人物也是普通人,有血有肉,上有老下有下,要食人间烟火,宣传表彰树典型给荣誉固然重要,但是,这些都替代不了柴米油盐。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买房还贷、子女上学等各种问题,因此,配置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更为重要。
2019年11月,由腾讯发起并出资的“科学探索奖”首届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50位科学家每人获300万奖金,获奖科学家享有奖金支配权,“即使青年科学家拿来还房贷都可以”。笔者认为,这是“科学探索奖”最值得称道之处。
对于科学家、军人、劳模、见义勇为者等群体来说,他们可敬可贵之处,在于其奉献贡献和精神品质,可是,他们不是清教徒苦行僧,物质需求是现实存在的。
我们希望勇士无畏守四方,希望科学家心无旁骛投身科研,希望各行各业劳动者爱岗敬业,希望路见不平有人出手相助。那么,政府层面就应该通过制度设计彰显导向,在就学就业就医、旅游景点门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诸多方面,配置一些优质资源和特殊政策,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成为拥有“特权”的社会新贵,成为这个国家最亮的星。
这方面,各级政府其实可以借鉴“双拥”政策中对军人的关爱措施,为科技工作者、劳模等群体,量体裁衣出台一些类似激励措施。这样,才能鼓励更多人向他们学习看齐,为国家社稷埋头苦干,勇往直前。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功利主义导向,不好。对此,我只想问一句:又要马儿拼命跑,又要马儿少吃草,你干不?
当然,在制定政策时,要尽可能顾及不同群体感受,最好是通过增量改革达成目标,避免既得利益群体受损。
例如,上述各地出台的中考加分政策,其实可以附加一个说明,即:加分考生不占各地中考原计划招生名额,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因政策性倾斜被录取,不会挤占其他考生的学位。这样,就能减少一些争议。
作者:陆建国,现任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