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共有416个本科专业被撤销。
笔者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数据统计,2018年大学被撤销的专业相比2014年增加了5.2倍——2014年这个数字还只有67个。2014年~2018年,13个学科门类合计被撤销了991个本科专业,按照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各学科被撤销的专业数量分别为:工学267个、理学189个、艺术167个、管理学131个、文学82个、教育学61个、法学40个、农学26个、经济学18个、历史4个、哲学3个、医学3个、军事学0个。
对即将参加2019年高考的学子来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无疑是个风向标。如何保证4年后毕业时专业还在、就业顺利呢?
笔者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对不同学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倒推,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学科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希望能为促进高校学子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缓解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提供借鉴和参考。
理科类国内升学、出国出境最多
工科类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最多
特别说明的是,笔者将问卷中的13个学科门类合并为5类:人文(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社科(包括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理科、工科和“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军事学)。在有效样本中,人文类毕业生有2328人,占比为17.5%;社科类毕业生有5177人,占比为38.8%;理科类毕业生有1624人,占比为12.2%;工科类毕业生有3427人,占比为25.7%,“其他”类毕业生有788人,占比为5.9%。
笔者将问卷调查中的“已确定就业单位”“国内升学”“出国或出境”“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6类去向定义为“已落实毕业去向”,2017届高校毕业生的落实率达到85.3%。其中,工科类的落实率最高,为87.6%;其次为社科类,为86.0%;理科的落实率为83.9%;而人文类和“其他”类的落实率相对较低,分别为82.6%和82.4%。
从具体的毕业去向看,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社科类“已确定单位”的占比最高,为41.6%;理科类的占比最低,为31.9%。理科类国内升学的占比最高,为27.3%;人文类的占比最低,为16.9%。理科类出国出境的占比最高,为8.8%;工科类的占比最低,为3.6%。工科类选择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灵活就业的占比最高,为21.4%;理科类的占比最低,为15.9%。
各学历层次人文类月起薪均无优势
人文类毕业生总体满意的比例最低
收入是反映就业质量的客观指标之一。总体而言,不同学科之间的月起薪存在显著差异。理科类和社科类的平均月起薪较高,分别为5737元和4996元;人文类和“其他”类的平均月起薪较低,分别为4621元和4468元;工科类的平均月起薪处于中间位置,为4621元。
结合学历层次分析发现,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月起薪越高,体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在不同学历水平上,就业起薪的学科差异依然存在。
对于专科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工科类的平均月起薪最高,分别为3562元和14231元;对于本科毕业生和专业硕士毕业生,社科类的平均月起薪最高,分别为5051元和9823元;对于学术硕士毕业生,理科类的平均月起薪最高,为12635元;人文类和“其他”类的毕业生在各学历层次上均没有显著的优势。
满意度是反映就业质量的主观指标之一。尽管不同学科的就业起薪、就业结构、就业分布等存在显著差异,但从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满意度来看,各学科高校毕业生的满意度均较高。对于所有毕业生而言,仅有1.5%的毕业生对就业的整体情况表示不满意,而“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达到81.9%。
不同学科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稍有差异,但并不显著。理科类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的比例最高,为83.9%,不满意的比例最低,仅1.0%;人文类毕业生总体满意的比例最低,但也达到了81.1%,不满意的比例最高,也仅有1.9%。
大学生在地级以上城市就业比例高
管理、技术和服务类工作三足鼎立
从毕业生的就业城市来看,高校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81.3%。其中,社科类毕业生在地级市及以上城市就业的比例最高,为85.0%;其次是工科类毕业生,比例为84.0%;人文和理科类毕业生的这一比例均为79.0%。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业选择主要集中于金融、IT和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25.9%),制造、建筑和采矿业(22.1%),科教文卫业(19.7%),运输和商业(12.12%)等4个方面。
由于不同学科培养目标与方案各不相同,因而毕业生的行业选择表现出显著的学科差异。人文类毕业生进入科教文卫行业的比例最高,达到41.0%;金融、IT和房地产是社科类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其次是运输和商业;理科类毕业生就业的行业选择相对更为分散,科教文卫、金融、IT、房地产、制造、建筑和采矿业是其主要行业去向;工科学生中有41.4%的学生进入制造、建筑和采矿业,21.5%的毕业生进入金融、IT和房地产。
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单位,77.5%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各类企业工作,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社科和工科类毕业生进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比例均高于人文和理科类毕业生,人文类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的比例最高,理科类毕业生进入三资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中小学的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三类学科。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布多元化,管理类(34.4%)、技术类(24.4%)和服务类(26.9%)工作三足鼎立。人文类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的比例最高,均为20.6%;社科类毕业生主要选择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商业和服务工作;工科和理科类毕业生选择专业技术工作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5.0%和36.1%。
毕业生就业状况学科差异显著
每个学科都不乏高质量的就业
综合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工科类的毕业落实率最高,工科类专科生和博士生的月起薪最高,工科类在制造、建筑和采矿业等行业就业的占比最高;社科类的毕业落实率次高,社科类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生的月起薪最高,社科类在金融、IT和房地产等行业就业的占比最高;理科类的毕业落实率排在第三位,理科类学术硕士生的月起薪最高,理科类就业的行业分布较为分散。
尽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存在较为显著的学科差异,但这是群体性的差异,反映的是较为宏观层面的情况。在每个学科类中,对于毕业生个体而言都不缺乏高收入、高满意度的高质量就业情况。因此,所谓的“好专业/好学科”是相对的,与个人的偏好和主观评价有关系。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发展阶段看,2018年我国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从产业结构看,2018年我国第三产业在增加值中的占比达到52.2%;从科技发展看,2018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1000家,位列全球第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使得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发生了转变,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发言中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近年来,教育部尤其注重各地区各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强调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合理控制各专业招生规模,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019年3月25日,教育部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全国各大高校新增备案最多的4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196所)、机器人工程(101所)、智能科学与技术(96所)、智能制造工程(50所);新增审批最多的3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人工智能(35所)、网络空间安全(25所)、会计学(13所)。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工作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市场需求是决定专业冷热的主因
培养与工作相当的能力更重要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书的作者克里斯坦森在评价何为“好工作”时说:“唯一让人有工作满足感的方式就是从事你认为伟大的工作,而通向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爱上所从事的工作。”
笔者认为,爱上工作或者说获得好工作的必要条件是个人能够将兴趣、专业和工作统一起来。高中毕业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常常面临高校与专业的权衡问题,怎样选择能有助于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呢?笔者认为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兴趣导向很重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应着重从个人兴趣出发,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进行专业选择,以便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学所长,将个人兴趣、学科专业与行业职业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实现。如果高考专业志愿选择错了,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又难以转换,那么在就业时即使“学用结合”做得再好,也会因为兴趣与专业不结合而降低就业质量。因此,高中生应该注意发现和培养个人兴趣,在确定个人兴趣的情况下,选择专业就相对容易了。
第二,专业会动态调整。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热门专业。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驱动模式是紧密相连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是决定专业冷热的主要因素,数理化、生物、计算机、外语、新闻、财经等都曾是高考中的热门专业。时过境迁,许多热门专业都难以长期保持热度。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416个本科专业被撤销。专业调整一方面与市场需求有关,另一方面与学校和学历有关。教育部撤销专业是与学校关联的,只要该学校某专业的教育质量不能达到一定水平,不管市场是否有需求都会被撤销;撤销专业还与学历有关,增减的专业是本科层次的,本科层次与研究生层次不同。某些专业不适合本科生,却可能很适合研究生,并且市场需求也很大。
此外,学科专业是教育部门设置的,与行业分类和职业分类之间还缺乏有效的衔接。从长期看,按学科专业招生应该会有较大幅度的改革。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按照专业大类进行招生,并且在学期间允许自由转换专业。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社会紧缺的是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两个领域的知识常常带来创新,学科专业交叉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发展趋势。因此,考生应该了解,专业会动态调整,旧的会被撤销,新的将会出现。只懂一个专业往往不能满足需求,应淡化专业,强化课程体系。
第三,工作职业不断变化。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积累不断加速,劳动力市场进入了一个VUCA(不稳定、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传统行业和产品大批消亡,而新行业、新业态、新技术、新岗位、新职业将不断涌现。近年来,我国金融和IT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平均收入最高,带动了社科类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而我国仍是制造业大国,并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维持着工科类毕业生的较高需求。
面向未来,学生应该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趋势,注重培养自己与工作相当的能力,而不是寻找与能力相当的工作。早作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岳昌君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邱文琪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附全国416个被撤销本科专业名单: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2023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
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