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高考时写了一篇布满古文字的作文,四川考生黄蛉被称为“古文字达人”。他的幸运并未止步于高考录取,还在两年内实现了三本到一本的“两级跳”,从川大锦城学院转入川大本部学习。但是,川大专门安排来给他“开小灶”的返聘教授何崝却认为这名学生缺乏做学问的定性,“有些浮夸”,而且也没有表现出真正的文字学功底和天分。于是这位教授拒绝继续指导黄蛉。(11月5日《成都晚报》)
少年多轻狂,“浮夸”一些也不是大毛病。但没有真正的文字学功底和天分,却可以说是“致命伤”。毕竟,黄蛉当年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大的社会关注,就是因为高考作文中的“古文字功底”。被社会冠以“偏才”“怪才”称号的他,得以让学校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义予以特招。然而,社会大众都忽略了一点:黄蛉当年的高考作文卷其实只是一篇类似于火星文的编造文章。事实上,甲骨文可识别的不到千字。一个普通高中生,只需花一两周时间,就可以把它们描摹熟练,凑成一篇谁也看不懂的天书。如果将其中的古文字翻译成现代文字,其实与作文本身毫无关系。可以说,黄蛉只不过是借高考这块平台,狠狠地自我炒作了一番。
这几年来,高考作文中的所谓偏才怪才纷纷冒头。除了甲骨文“天才”之外,还有什么古文、古诗天才等等,不一而足。他们都不出意料地吸引了社会舆论的关注,得到了特招之类的优待。高考作文成了一群“奇人异士”狂欢之地。各种“奇才”们不可能在数学物理或者是语文的基础知识上乱来,于是作文就成了奇才涌现的重灾区。其实,从奇才们(包括黄蛉)的语文总分并不高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中文基础其实并不好。就拿文字学来说,没有基本的语文功底,懂得几个已经被识别出来的甲骨文,又能在文字学领域有什么大的发展前途?
每有奇文出现,社会各界都纷纷交口赞誉,仿佛如果不给作者优待,就是扼杀人才。这种对异才的渴求,反映了社会对高考制度、教育制度选拔人才的千人一面的不满。人们想象:人才是有的,只是被教育制度扼杀了;天才是有的,只是被高考给磨灭了。于是,以偏怪面目出现的人,也就成了“人才”。人们似乎都在以“不拘一格”为乐、为荣。另一方面,公众,乃至于评卷者,却没有对考生是否真正人才的判断力。高校为了吸引眼球,不问究竟,对奇人异士广开方便之门,也形同火上添油。这就正是在这种对人才的幻想之中,高考制度本身的公平公正性被破坏了。在高考作文怪才的事件之中,我们深切地看到,当今社会依然没有学懂遵守规则和制度。要祛除此种乱象,当为高考作文祛魅,让它回归到最基本的书写和写作能力中去。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2023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
4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