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6年发布高考改革方案,今年8月,北京市教委又发布了《北京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将高考改革方向进一步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引起包括高校、中学、学生和家长在内的社会广泛关注。
12月26日,在由北京市教委指导,北京城市广播主办的新高考改革与人才培养论坛上,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王殿军发表了主题为《如何处理好新高考改革的选择性问题?》的演讲,以下为部分演讲内容。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王殿军校长
这次的高考改革给我印象深的是有两个问题:
第一、选择性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提出这次高考每一个都会有选择性的问题。
第二、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我在多种场合已经讲过了综合素质评价,而且我压力也很大,全北京市高中用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就是由清华附属主导来开发的。所以我现在好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把北京的综合素质做得起码比上海和浙江都要好,后来一定要居上。
但是选择性问题是大家都要面对的。应该说,这次的难点也是关键点就是做好以下两件事,如果以下两件事做的好,那么后面一件事情对于高考的改革把各方都能够牵扯进来有很大的关键。前面的问题是对于学校内部和孩子来讲更加关键。
什么是选择性?其实选择性在原有的高考方案里就有。如果您是当年已经参加过高考,在高一和高一之前跟家里和老师讨论过多次究竟是选择文科还是理科?肯定要做这样的选择,没有说文理都选。学校整个的培养模式选择就是必须只能选一个。当然个别的孩子会选了文科,可能学着学着到高二的时候有些后悔,有些学校是高二才选。高三的时候有点后悔,它本来比较全面可以变一下,但是大部分99%的孩子一旦在高二第一学期选定之后,一般高二、高三都是学文或理。所以选择并不是完全全新的东西,是选择的幅度和范围,当时只选文科和理科。
这次改革的第一个口号就是要取消文、理分科。大家注意看公式里头写了数学1、数学2,大家都明白这个意思,当时选文理科数学考试内容是不一样的,当然有好多题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曾经在清华担任过阅卷的负责人,基本上北京的数学卷都是在清华阅的,好多年都是在招办一块来负责阅,非常的认真。文理考题都不一样,这是高考的选择。
新的高考里面有一些东西没选择,数学文理都一样,没有数学1、数学2,数学1、2是我为了区分文理。现在文理:语文、数学、外语全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选择外语什么时候考?刚才姚处也说了,北京外语是一个创新,效果也非常的好,有了听力的积考。为什么听力非要积考?不积考也行,为未来口语进入考试创造了条件,口语采取人机对话,总不能说口语找老外坐在对面随便给个分,大家都不太踏实。现在人们更相信机器,而不是相信人,这是中国的特点。
另外大家都说的在这6科当中选3门最终进入总分。当然这6科的考试选了3门,其中3门和另外3门考法是不一样的,大家都知道,一个是通过性考试。说白了学的简单、学的快,考完拿毕业证走人。另3门不一样,它会用另外的方式和上面的3门合在一起,最后产生总分。
6选3确实是有20种选法,大家说这20怎么来的?我看在座的大家是不是把数学忘了?第一个6个里头选第一门有6种选法,选另一门就5种,再另选一门就是5种,再选一门是4。所以6×5×4那不是20,因为你选3次序随便转,所以你选3是3个排列上有6种排列,这都是算一种选法。所以整个6×5×4÷6就是4×5=20,顺便给大家讲讲排列组合。
为什么浙江的选法有35种?大家都知道第一种是7种选法,第二个选了一门5种,是5×7=35。也有一些省或者是地方采取了一些变通的办法,变通的办法有两个思路:
第一个,从实践上来看,好多科目选了之后比较难学,考的时候比较难得高分,所以大家比较害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物理。对于物理来讲,确实你要把物理课的知识全学完、考好,考试还要考的特别好,对孩子的挑战性很大。所以高考改革的这几个省都出现了选物理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物理确实难。
第二个,文科里的历史相对难一些,历史的内容确实要比政治、地理更加难以把握。所以导致这两科的选择会有问题,尤其是物理。而物理又是除了数学之外,理工科里最重要的基础,所以许多科学家都站出来批评这次的改革设计导致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设计方案导致的,设计方案里希望你选择的原则把握好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者你在折算分数的时候试题难题处理上要用一些科学的手段。
我们参加过许多国际的考试,像美国的SAT、托福都不一定是原始分,它都有一些数学的工具来处理。
处理的问题:(1)尽可能消除每一次考试的难度和上一次考试难度的不同。因为你这波人出的题和上波人不能够完全等值的。(2)整个不太好把握难度。所以尽可能用科学的工具,让大家在考试面前是比较平等、公平的。我觉得咱们国家好多普通的人不一定能够接受经过处理的,当然不是说任何处理都不能接受,有些处理可能就欠妥。比如说浙江就引起了很大的问题,但是他的出发点是想处理的问题等值,但是这种方式有点太简陋。
有时候就说我能不能限定?比如说物理和历史必选1,甚至有些地方就规定,虽然文理不分科了,要么就选物理、要么就选历史,或者有理工科的就选物理,但这些事情应该是谁给规定的?应该是高校而不是中学或者是省里设计方案的时候。
还有一些学校说没那么多的教室、也没那么多的老师,或者有些科目的老师比较弱、比较强,所以我就设计四五种套餐,不是自主餐随便选三个菜,是给你套餐,每一盘里放三样菜,你端一盘子走。它也有这种,实际操作中什么情况都有。
现在我们来一个一个看,因为不一定说的很全,我尽可能站在不一样的地方来考虑选择性。比如说,你是一个省的教育厅或者省政府,这次的高考改革省政府直接抓,直接的负责人往往是考试院或者是招生办公室之类的。
首先,你高考的启动时间,浙江、上海是国家安排的以省市来做试点,有四个紧随其后。这几个都是自己要做,教育部批了。接着下来就不一样,2018年想进入新高考试点的早期是17个省,后来教育部说,这一次再进来就不是谁想进来就进来,我们要有评估。评估选组派到你的省里把你的准备条件,把你对高考理解的准备方案整个审一遍,觉得你具备了进入新高考试点的条件才让你进。
刚才主持人也提到,这次安徽审查的时候我亲自去了,我作为审查四个小组之一,一个小组的成员,每个小组一般四五个人。当时审完之后觉得相比审过其他省,准备的不是特别的充分,已经很重视了。所以当时为了审慎,准备有9个,最后进入的只有7个。
省里选择启动时间,另外你选6选3还是7选3?是毫无条件的任选,还是说有条件的选?有些是从2个选一个,那个2是剩下的5个里边随意选。另外,等级考试安排时间非常非常的重要,我比较欣赏北京的安排,不知道姚处是不是主要设计者。为什么这样安排?避免了“灾难”,过早的把等级性考试考了,那孩子剩下的时间,因为英语也考了,天天早中晚三个单位的时间都是语文、数学,数学、语文,基本上快疯了,不疯也得半疯。如果学习的东西不调节是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我们安排的考试比高考时间差不多,这样大家至少6门课或者5门课保持相关的学习状态,这样孩子比较好一点。但是无形中给你安排了等积形考试选择性的3门只有一次机会,英语理论上是存在一两次机会的。因为你可以早考。
等级怎么划分?这个就更复杂了,到目前为止没有两个一样的,划的粗、划的细?划的太粗了,原始分差一分,换算完就差5分,划的太细了意义不大。我觉得北京的划算还是可以的,大概是3分左右的差距。划分以后到底把多少人弄到最高档?第二档、第三档?北京市统计了前年5年的高考根据正态分布的原则,这里头也有一些很重要的学术东西。我作为搞数学的来讲,还是研究了很长的时间,我也参考了世界各国在处理原始分到标准分的工具,其实我们还有进一步改进和讨论的余地。因为这个不是一个政治问题,也不是教育理论问题,它是里头有好多科学统计的规律要起作用。我觉得我们先做起来,未来还值得商榷。
等级折算分数的方法,好多老百姓觉得有点折腾。考试完了有原始分,原始分折成等级,等级再换算成分再加到总分。实际上这里有好多比较的道理,不希望大家分分计较,但是现在不分分计较是3分、3分计较,稍微好一点。
我从大学的角度讲一讲,在座有好多大学招办主任。
是否指定科目?负责任的大学都会在大类里指定科目,但是有一些大学一指定科目报考专业的人就会受限。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标签就不是不能报考?选择的余地小,可能就影响了录取分数,所以有的时候就懒得提要求,不提要求孩子就更迷茫。我认为大学的专业可以按大类招生,但是不能不提要求,不提要求等于没配合高考改革,不提要求随便学生都能报考,也不利于专业的选人。
如果提要求如何提?还有是否按大类招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清华、北大等等知名大学在这点上都做的不错,他们有好多大类招生。这个做法不简简单单是配合高考改革,它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国际上有些一流大学整个招进来的时候都不分,甚至有些大学学了两年之后才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前两年都是做的通识教育。为什么这么做?最主要的是大学认为一个孩子在高中阶段对自己的了解、对一个专业的认识和对于人生的设计,可能不那么清楚、不那么理解,你说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十五六岁的孩子,让他今天的抉择影响他一辈子,这事我觉得有点靠不住。所以大学就是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让你在大学阶段,自己的认知、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了解、对于各种社会需求了解的更加全面,然后再来决定。所以这是大学的选择性问题。
综合素质到底要怎么办?《高考改革方案》里明确写着是参考综合素质。“参考”这个字就很不好把握了。看一眼也算参考,仔细端详也算参考,是吧?认认真真研究,真正让它发挥作用也算参考。所以,只要综合素质评价做的确实好,希望大学在录取的时候真正多多少少有点硬挂钩。比如说,我觉得浙江的“三位一体”它就有点硬挂钩的味儿,特别是自主招生应该作为高考改革的试水,它应该作为一种尝试。高考里要充分的考虑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全面评估了孩子在高中的情况,这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
还有综合评价招生,像一些大学采取的031。综合选择里面的问题就多了,要不要保留行政班?有些取消了没有班主任了,有些走班的,像清华附中、人大附中等有一些学校是采取双轨制,能不走班的课就不走班了。比如说,语文、数学大家都学一样的,最多是分层,但是不一定走班,包括英、体、美不走班,不得不走再走,我们把走班认为是改革的必须,而不是追求的时尚。所以这样校内就比较秩序井然,符合姚处说的比较稳妥的推进。
改革要重实质,至少我在清华附属是坚持形式服从内容,不是为走而改,是为适应改而走,这是我坚持的原则。所以在清华附属班主任依然存在,同桌的你还在,因为你们上的好多课还是同桌。这是我觉得要不要选老师。
最后学生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你到底根据什么来选科目?我个人建议就根据兴趣和未来的大学专业,生涯规划要不要?要。但是我认为要现在判断未来一生都搞不清楚。在座的有几位当年上高中的时候能预测到今天是干这事的?据统计有70%的人在一生中干的事业和自己学的专业毫无关系。所以,我认为今天的选择要说照顾到未来一生,这个担子有点重,给人的负担有点焦虑,你就照顾眼前我喜欢,喜欢的事能够坚持,而且能够做得很出色。所以我的原则是喜欢,学了以后又觉得很享受这种课就好好学,不要考虑太严重。
另外,学校一定有指导,谁来指导我就听谁的,老师要指导听自己的心声、按自己的心声走,千万不要走到功利主义的泥潭里,损人不利己。
选择性的挑战给学校的管理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我想在座的校长都能处理好,排课都是很困难的。学生的管理,很多的孩子不在班里走来走去的,有时候管理不好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包括收作业都挺难的。教师的管理,教师怎么排课?分层的时候怎么安排工作?包括集体教员都有问题,但是在有智慧的校长这儿都能够处理这些问题。
最后,我也觉得落实高考真的像姚处和广播电视台的副台长讲的就是要齐心协力,高校、老师、家长孩子大家一起,大家一定要认真,高考改革是复杂的事,所以不要一丁点自己不理解就去焦虑、夸大。良好的社会环境、宽容的态度,学会等待的心态,不要焦虑,相信教育专家或者相信改革的方向就一定能够把这事做好。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2023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
4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