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报道,高考结束后,大量的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
高考志愿的填报,从某种角度带有一定的博弈色彩,“考得好不如报得好”,也一直影响着家长的潜意识和价值取向。于是,针对填报高考志愿的各种服务机构,形形色色的咨询产业纷纷出现。互联网时代,有相应的平台和机构对招生信息、学校信息进行分析整合,适当处理,为学生志愿填报提供基本的依据和参考,这应该没有问题。但是一些并不专业的人员和机构大肆进行所谓的大数据志愿填报炒作,对不少家长和考生产生了极强的诱惑,并以高收费甚至“天价”从中牟取暴利,其背后存在着的炒作逻辑和欺诈嫌疑,给不少家长增加了负担,也让很多家庭上当受骗,蒙受损失。
尽管填报志愿存在着一些规律和技巧,然而这些规律和技巧更多的是经验的长期积淀和积累,不是依靠大数据能够计算出来的。一些服务机构所谓的“大数据分析”,其实跟过去在志愿填报中所作的人工信息分析与处理差不多,只是他们利用计算机扩大了数据的采集范围。然而,数据采集范围的扩大并不意味着大数据可信度的提高。
相反,如果过度依赖大数据,还有可能适得其反。比如,运用大数据推测出某个专业的录取分数会很低,这容易误导家长和考生蜂拥而至填报这个专业,结果把分数线人为抬高,出现恶性踩踏效应,让一些考生因“大数据”的误导而落榜。
即使给出的大数据可信,但是这些数据是静态的、机械的、冰冷的,正犹如在人工智能时代,借助网络可以进行知识学习,但却难以传递核心素养和人文价值一样。从所给出的数据分析的表层上看,似乎能够帮助考生解决志愿填报的一些问题,但是它无法分析各高校的招生政策及专业培养特点,无法分析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就业趋势,无法分析不同考生所具有的个性化的兴趣、特长、天赋、爱好、性格等,无法分析其他考生志愿填报的走向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对于考生来说,也就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用所谓的大数据提供填报志愿咨询服务行业越火爆,越证明我们的权威数据和公共服务有所缺失。作为各级招生部门和学校,除了为家长和考生提供相关翔实信息外,还应该在志愿填报期间举办一些培训会、说明会、分析会,以及时传授高考志愿填报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告知家长和考生,面对目前的一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志愿咨询服务行业,要擦亮眼睛、准确研判、仔细甄别、注意风险,不要盲目而为、过度依赖。
更重要的是,家长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借助于网络,亲自梳理报考院校历年的分数。其梳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逐渐熟悉未来所就读的学校的过程。同时立足于自己的考分,充分分析自身情况,然后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特长以及专业优势、发展方向,还有人生的理想,价值的定位,选择一个理想的高考志愿。
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什么神器,家长与孩子准确认识自己,充分分析利弊,并有效结合兴趣和职业规划,才是通向志愿与未来最好的路径。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2023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
47.8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