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系列之一
专业和职业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
填报志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因此,我建议首先想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你想干什么?你喜欢干什么?第二是务必搞清楚你想从事的行业与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
先说行业。俗话说,“男怕入错行”,你想干什么,从事什么行业,需要有一个清楚真实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被这个行业的光环所误导、蒙蔽了,一旦真实地了解情况,很多人都可能放弃。比如这两年流行的银行金融行业,与其花钱请教专家填报咨询,不如找一个银行从业者了解清楚,这个行业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者让孩子去实际体验一下。我的一个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去了某银行,不到一年就闹着要辞职,原因很简单,他需要坐柜台2年,然后才可能转岗到后台。“上班时脑袋顶上就是监控,连手机都不能看,更不要说刷微信了。”现在各大银行,一般都会要求新人先坐柜台锻炼2-3年,实际是很辛苦的,挣的钱也没有想象的多。也就是说,银行里多数人和你想象的轻松挣大钱可能无关,甚至是枯燥的,并非我们在影视剧或者电影里看到的那种高大上的工作情景,多数人了解了实际情况,放弃也就很自然了。
在行业与专业之间,目前流行很多错误的说法
目前大家热衷的银行金融业,一般来说,很多老师包括所谓志愿填报专家,会兢兢业业地告诉你,如果想去银行就去学金融。但实际上,在最近5年,多数银行在招聘中需求最多、最大的专业并不是金融,而是计算机、信息学科。
还有一个专业也很典型,就是公共管理专业。各学校在宣传中都把这个专业与公务员关联,但这个专业真与公务员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甚至比其他专业更远。在公务员的招考上,往往是需要一技之长的,10个岗位里有一个要求公共管理专业就不错了,恰恰不需要这种虚头巴脑的管理专业。同样的还有其他管理类专业,比如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等。中国高校管理专业泛滥(有说法占到1/3,可能夸大了但的确不少),名字上最具欺骗性的,说严重点,误人子弟。在美国的大学,本科层面几乎是没有管理类专业的,因为不适合,也不可能找到工作。
当然,如果你很笃定你想学什么专业,包括管理,也没有问题。
更重要的是,原则上讲,专业与行业之间其实并没有直接关系
即便我们找到了专业与行业的对应关系,就一定可以实现吗?不一定。
当很多孩子纠结专业时,我经常说,回去问问你爸妈,他们原来学什么的,现在干什么?孩子们往往会发现,父母现在的工作和他们当初所学的专业并没有直接关系。
其实对于多数人,“学非所用”实际上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不仅在中国,全世界皆如此。
有研究表明,在大学毕业的初期,所学的专业与职业之间还有比较强的关系,大约70%的人会从事与自己专业关联的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关联逐渐淡化,甚至远离。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专业与职业之间,大多数不存在直接关系了,呈现一个3/7的比例。
类似事例不胜枚举。清华大学曾经培养了大量的国家领导人,但无一是和政治关联的,习总书记本科是清华大学化工系,胡锦涛本科是清华大学水利系,朱镕基总理是清华大学电机系,和政治与国家治理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
当然,也有极少数专业与职业是有着强关联、关系的,比如医学。一般来说,学医的人,最后多数人都会从事与医学关联的工作。
哪个专业更好就业?
四年后哪个行业就业好?坦率地讲,没有人知道四年后的事情。如果有人信誓旦旦,那也只能说是吹牛。
比如90年代初,在中国,石化行业没有人愿意去,工资都发不出来。但是到了2000年初,就成为热门行业了,最近两年又开始下跌,是很多人没有预料到的。石化行业的轮回与公务员类似,20多年前我们大学毕业时,公务员绝不是第一选择。但是10年后,公务员变成了最热门的选择。目下,公务员也开始降温,风光不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每一个时代的价值选择都不一样,昨天外企热闹,今天国企热闹。今天这个行业吃香,明天那个行业吃香。每一个行业都有其自然的生命与波动周期,不可能是直线上升或直线下降的。
从就业角度看,我们需要检讨高校本身的专业设置问题,但专业就那么重要吗?热门未必好就业,冷门也未必不好就业,关键还看你的本事如何。人生的高度,并不是由你学了什么,即跑道决定的,而是你的努力程度,只要你尽心尽力,必然会达到你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京东创始人刘强东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毕业,马云是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YY创始人李学凌则是人大哲学系毕业,与互联网全然没有关系。
只是,我们需要清醒,每一个人能达到的高度是不一样的。你只要尽力了,就一定能达到你人生的最高度,只是这个高度会不同而已。
作者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