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德国小伙,一辆小型折叠自行车,
由黑龙江漠河至海南三亚,
骑行5800公里,穿越半个中国,
历时近100天,寻找无数中国百姓的中国梦。
他就是今年毕业于浙大的留学生岳凯涵,
一个爱吃宫保鸡丁,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还准备将骑行日记出成书的帅小伙儿。
在成都吃美食学中文,在浙大学中国学
岳凯涵是德国人,本名叫Jorg,“这个中文名是我朋友给我取的。他觉得岳的发音和我的名字很像,而凯涵很适合我的性格。”岳凯涵说,“我觉得我是个活泼、乐观、有活力又有好奇心的人。”
28岁的他陆陆续续在中国呆了三年半,大家都叫他岳哥。
2011年,岳哥第一次来到中国。最初来中国,对于他来说,就是个很纯粹的想法,“我觉得欧洲人对亚洲、对中国并不了解,我便想去看看。”他接触的第一个城市是成都,在那儿他学了一年中文。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好奇,2015年,岳哥来到浙大,攻读中国学硕士。“既然选择中国,就应该去学中国的历史文化,浙大的中国学项目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国学的课堂,不局限于老师授课的传统教学方式,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调研和社会实践。每门课程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上,都会设置一节课的田野调查。在中西融合的氛围中,岳凯涵学习了中国的方方面面。
而考试的形式不局限在纸质试卷,更多是通过项目汇报的形式,这给了岳哥很大的发挥空间。
对于岳哥来说,他最喜欢的还是课程的实践部分,因为可以走出课堂进行自由的调查和学习。“有一些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题目进行实践,我们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我的目标是骑遍中国”
“想去中国各处看一看”,谈及骑行原因,岳哥这么说。
研一时,岳哥便有了“骑遍中国”这个目标,但担心学业会受到影响。当他把这个想法与中国学项目老师沟通时,老师毫不犹豫地支持,并为他申请实践经费提供了帮助。而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岳哥也加倍努力,用一年时间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所有课程。
“出发前两个月,我每个周末都会去杭州周边骑行,从30km到50km再到80km,后来从杭州骑到了上海。这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准备好了。” 岳哥说。
2016年5月1日,岳哥从浙大紫金港校区出发。旅途的起点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中国的最北的地方;而终点,则在海南三亚,海南岛的最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