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广告
您的位置:招生网首页 >> 最新动态 >> 详细信息

教育部即将出台一系列文件,推动教育发展的系统部署

2017/11/16 17:36:00 114招生网 【 】  

报告部署了八项重点任务:

    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调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要从娃娃抓起。

    二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这是着眼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保证每个孩子都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这瞄准了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将重点放在“融合”与“合作”上,是培养德技兼修的大国工匠、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四是“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需要一批“双一流”,也有能力建成一批“双一流”,同时,对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来说,要切实将发展的重点转到提高质量上来,为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五是“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发展动能转换,必然要求整体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提高人力资本开发水平,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瞄准困难群体,通过精准资助,让他们更多享有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机会。

    六是“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民办教育是重要的公益事业,是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对民办教育要支持与规范并举。

    七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十九大报告从师德、专业化发展和尊师重教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部署,是今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指南。

    八是“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让学习伴随终生,让每个人能够不断完善自我,既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选择,这要求我们从投入上、从制度建设上下更大功夫,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包容性、灵活性、可选择性。

此外,十九大报告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多个部分,对教育工作作出了相关部署。

直接相关的共有19处,比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落实十九大决策部署,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教育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导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主线。

新实践呼唤新理论,新挑战带来新机遇。作为具有突出专业优势和多学科特色的专门教育学术团体,战略学会有条件也有能力为解决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咨询服务。这里,我提几点希望,供同志们参考。

    第一,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主线,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系统宣传、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教育部即将出台一系列文件,作出系统部署。

战略学会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突出自身研究专长,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出自己的贡献。

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究十九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要充分发挥学会的人才优势、平台优势,举办专门的研讨会、交流会,解读好、传播好十九大精神,为教育战线乃至全社会学习宣传贡献专业力量。

    第二,紧紧围绕“建设成为国家教育战略研究智库”这一目标,在研究的前瞻性、针对性、提高决策贡献率上下功夫。教育宏观战略研究以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专业性和复合性,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希望学会牢牢把握质量这一学术研究的生命线,聚焦国家战略,凝练主攻方向,积极开展重大教育问题战略研究。

选题上要紧扣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安排,研究方法上要更加注重以数据支撑的实证研究,工作策略上要建立健全经常化、制度化的决策咨询研究机制与平台,为国家教育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教育发展贡献思想智慧。

    第三,紧紧围绕协同创新,进一步提高教育战略研究的开放性。对内整合优势资源,对外善于借力,是保持学术研究活力、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必然要求。

希望学会加强教育系统内部的合作,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加强与教育部各司局、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教育研究同行的联系与合作,使学术研究深深扎根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土壤,不断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希望学会加强同教育系统外部的交流合作,发挥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优势,与经济、科技、文化和人口等多领域专家学者开展实质性合作,形成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拳头产品,不断提高研究的协同性。

希望学会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同行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理念和经验,努力以世界眼光、国际思维开展教育战略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前瞻性,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第四,紧紧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全面提升学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能不能凝聚、培养一批优秀的研究人才,是决定学会事业发展的关键。

要始终坚持人才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要坚持学术研究与培养人才相结合,搭建人人尽展其才的舞台,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典范。要加强对会员的服务和管理,为会员搭建平台、提供支持。

院校推荐更多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招商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站点留言 | 行业网联盟

版权所有 © 114招生网 - 2025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 46.875]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5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