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减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便宜事,从来没有一针就灵的“法术”,而应该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获得鼓励、不断强化力度的过程。
“无作业日”又一次进入了公众视野,撩拨着家长们的情绪。
据媒体报道,近日南京两所小学陆续启动了每周三“无作业日”计划。这一天老师不布置任何家庭作业,鼓励孩子做一件自己喜欢的、有益身心的事。此外,山东济南某学校也接受学生“提案”,确定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二为“无作业日”,不布置任何家庭作业。
“无作业日”的尝试迅速引发舆论热议,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不少家长也认为这是个不错的尝试,好歹能让孩子和家长稍稍喘口气。不过,也有论者指出,“无作业日”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学校貌似没有在周三布置作业,却变相地布置在周二、周四,总量并无变化。
说到教育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不乏切身经验得来的体会,若是再结合当下家长对下一代教育的高度重视,可以说学校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发不少关注。很多情况下,这种“高参与度”会产生不同维度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得很多教育尝试与努力每每遇阻。
“无作业日”并非新鲜事。据媒体报道,早在2005年,上海、河南、江西、湖北、新疆、山西等多省份的教育部门就出台规定,将每年“六一”定为小学生“无作业日”。遗憾的是,这些地方的尝试并没有保持多长时间的热度,随着时间推移,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不知道此番南京、济南的这几所学校能坚持多久?
客观而言,与较为繁重的作业负担相比,每周或每月设定一个“无作业日”,确实不解渴,也很难从整体上破解当下中小学生作业负担重的问题。也就是说,结构性问题不可能指望通过局部“小打小闹”解决。若想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仅有一个“无作业日”远远不够,而是需要全局联动、综合施治,比如改变当下教育评价机制、深化中高考改革、拓宽青年的创业创新路径,等等。
唯有明确了成才立人的目标,理顺了教育的各个中间环节,才有可能逐渐传递给社会一个信号,并推动学校与家长一体减压,不再把孩子作为可以承载弹性压力的工具,而还他们童年应有的轻松、自由、健康和快乐。
然而,任何宏大目标的完成都不是轻轻松松的。减负也是一样。近年来,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和一般家长都在呼吁减负,也每每认为孩子们实在是太辛苦了。只是一旦涉及具体做法,则会出现巨大的割裂,而这也是很多改动与变化每每无疾而终的根源。比如,不少地方的家长联名给学校写信,强烈要求“补课”;又如,此番南京两所小学推出“无作业日”后,有家长居然将“空出来”的时间又交给了辅导班……
一个连“无作业日”也难以达成的环境,对于其他减负努力的抵触与变通,可想而知。于是乎,“无作业日”就在这样的患得患失中,隔一阵子热上一会儿,然后迅速冷却,等待下一次的轮回。
而“无作业日”之所以能够常试常新,也正表明,我们的家长、学校和孩子,其实还是需要有一块悠闲的天空,哪怕时间很短暂,哪怕机会不易得,但总归会让人舒缓一下心绪,并感受到“本该如此”的快意。
当此之时,学校、家长应该做的,不是草草收场,也不是当头一棒,而是以此为切入点、突破口,固化已经取得的成绩,并尝试更多的努力,真正从培养健全人才的高度审视当下的学生负担。
教育减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便宜事,从来没有一针就灵的“法术”,而应该是一个不断摸索、不断获得鼓励、不断强化力度的过程。事情要“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只要脚步不停顿、探索无穷期,假以时日,就一定会有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妨给“无作业日”一些掌声。(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4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2023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
45.89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