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研二苏烨同学的微课题“中小学家长对子女学业焦虑状况”,得到了1192名家长的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家长的“学业焦虑程度”呈现随着年龄增长递减的趋势。家庭月收入越低,家长的焦虑程度越严重;平时休闲娱乐时间越少的家长,其焦虑程度越严重。
在笔者身边,不少高校教师明明知道不应该被学业焦虑裹挟,却依然身不由己地陷入其中,不断激励和鞭策孩子们在教育竞赛场绝尘狼奔。被孩子的学业左右了喜怒哀乐,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手段,关系到孩子们的前途,为了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学业焦虑”已经成为家长们一种较普遍的不良社会心态。
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中国的个体只有扮演好一生中各种各样的角色,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中国人的人格建构模式里,“可怜天下父母心”不仅是一种情感义务,也是一种道德责任。尽管孩子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他们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上一个好学校,找一个好工作”。家长们也知道教育竞争的激烈,也心疼孩子们读书的苦与累,“孩子,我宁可欠你一个快乐的少年,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尽管有些以偏概全,却也代表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作为社会焦虑的一种类型,“学业焦虑”是教育生态的一面镜子。家长们的“学业焦虑”,主要是怕子女输在起跑线,在教育竞争中成为被淘汰的无能者与失败者,承受失落感与挫败感。为了让孩子们“争上游”,家长们不仅在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培优班、海外游学上不吝投入,也在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完成作业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越年轻的家长,孩子也越小;孩子们的求学之路拥有更多不确定性,家长们的焦虑程度也越严重。家庭月收入越多的家长,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资源动员能力也越强,焦虑程度自然会下降。平时休闲娱乐时间少的家长,缺乏自我纾解、与他人交流的渠道,缺乏排解压力和释放负面情绪的“安全阀”,焦虑情绪就会不断累加。
波兰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提出了“流动的现代性”一词,用以描述在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里,个人失去了其脚下的根基,失去了可以作为参照的凭借。“流动的生活,也是流动的恐惧,人们害怕跟不上潮流,害怕措手不及,以至于生活中充满了难以纾解的焦虑。”这一切,同样适用于“学业焦虑”。
不论是“快人一步”的投机心理,还是“别人都如此”的从众心态,抑或“别人都这样,我不这样孩子会吃亏”的“囚徒困境”,学业焦虑的背后,隐伏着家长们难以言说的爱与痛。许多家长并不想把孩子们逼得如此紧张、如此疲惫,却又难以“独善其身”——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的社会存在,都被嵌入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之中;个体容易受到群体情绪和结构性压力的影响,“学业焦虑”愈演愈烈。
家长们的学业焦虑固然有现实挤压的因素,也和自身对教育的认知,以及有待改进的教育方式方法密不可分。将全部精力和时间放在孩子身上,“沉重的爱”不仅会让孩子不堪重负,也会让家长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与兴趣。实现教育观念的重塑与更新,转变价值认同,视野的拓展与格局的提升不仅有助于缓解家长们的学业焦虑,也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了更加柔软、宽松的环境。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09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2023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
4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