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家庭来说,20年是将一个婴儿培养成社会人的时期,20年后也是对家庭教育成果进行考核、验收的节点。最近,在“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推进早期家庭教育的思考与路径”论坛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张侃提醒家长,“为了孩子的20年后”,要做对三件事,让孩子面对世界的万千变化仍保持着一定的竞争力。
保持好奇心和浓厚兴趣
科学界常说“孩子和青少年是天然的科学家”。科学精神就是带着浓厚兴趣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张侃说,这种精神孩子天生就有,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被父母扼杀——“别乱问”“别乱动”等,很可能是儿童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杀手”。
孔子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见,学习本身虽然是一件比较艰苦的事,但就是有一些人热爱学习。奥秘就在于他对新的东西永远保持着好奇心,有浓厚的兴趣和意愿去探索,并因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收到良好反馈而更加主动。可见,“学而不厌”是建立在孩子对新鲜事物有浓厚兴趣基础上的。
如果总是不等孩子好奇和探索,就早早将各种知识强行“灌输”给他们,孩子的好奇心就得不到滋养,兴趣很容易被磨灭。等孩子长大后,可能最讨厌的就是学习,也讨厌接触新的东西,真的变成了“厌”。这样的孩子在未知和变化的世界中也可能会最早被淘汰。
张侃强调,推进早期家庭教育,是希望父母早点意识到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而不是让孩子早早会数数、多认字。
和一切所学的知识比起来,只有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才能和20年后的未来衔接起来,才是保证孩子在巨变中仍有不断的探索精神,依然具备竞争力的核心素养。
培养延迟满足能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和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待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孩子们爱吃的食物——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是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就可以得到更多棉花糖作为奖励。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地克制了自己吃棉花糖的欲望,差不多坚持了15分钟左右的时间,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
1981年,离实验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过去了差不多20年,米歇尔通过对参加过实验的孩子的追踪调查发现,凡是能实现延迟满足的孩子,成绩更好,成年后更加成功。在张侃看来,延迟满足能力不是一种纯粹的忍耐力,还是一种权衡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体现:懂得并能判断出通过付出一定的代价能获取更大的利益,由延迟满足能力延展出来的选择力、判断力和权衡能力更重要。
这个世界虽然变化很快,但给每个人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如何权衡和判断,如何取舍,如何正确地预见未来,对每个人来讲才是更大、更新的挑战,也是未来时代要拼的竞争力。所以,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不要将孩子放在被动的位置上去管控和学会忍耐,而是要让孩子逐渐发展出掌控自我的能力,依靠自己不断提升的判断力去实现自控。
增强心理弹性
心理健康其实不是内心无限度地强大,而是让内心富有弹性。这样才能保证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时转向另一个方向和策略,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硬碰硬或者一下子崩盘。
增强心理弹性,可以先从情绪管理开始。没有孩子不哭不闹的,但是如何在情绪爆发时越来越懂得平复心情,则需要父母进行引导。正确的引导不是压制孩子的情绪,而是让孩子在宣泄情绪之后,了解什么样的宣泄方式无效,怎样做更好,自己学会渐渐改进。
在学会处理情绪的过程中,孩子也就学会了抗压——因为人处在逆境时,主要需要抗衡和转化的是情绪带来的巨大波动和伤害。能够抗压,心理弹性指数就会不断提升。能够消化掉不良情绪的侵入,人格才会保持完整。
对个体而言,未来时代会是逆境多于顺境。谁的心理更有弹性,谁就能坚持到最后不被淘汰,并且勇于创新、勇于尝试。
母亲是孩子竞争力的根源
目前无论是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看,还是从世界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模式上看,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变数和变革。据说20年之后有47%的职业要消失。
要想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孩子,母亲就要做好上面所说的几件事,因为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人。张侃认为,对家庭教育而言,从政策上要先研究怎么解放母亲。“解放”即对处于目前状态下的女性所承担的职业压力和养育压力的解放。比如母亲可以自由地选择要不要成为在家带孩子的全职妈妈,自由地选择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生活方式。还包括能不能获得更多的育儿支持和科学育儿指导。张侃开玩笑地说:“如果母亲能提高养育效率,能培养出20年后仍有竞争力的孩子,那么家庭教育工作者们可就轻松多了。”
解放母亲、支持母亲,也许比告诉母亲如何教育孩子更重要。如果再进一步,那就是要解放年轻女性、解放女童。当女性自身有更好的发展、成长为更好的女性、对婚姻有更好的选择时,就会孕育出更好的后代,后代也就会更好地成长。
张侃还提到,家庭教育当然也要承载传承知识、传授技能和传承文明的功能,但是家庭教育的本质,甚至是教育的本质,是要把眼光放到未来的20年后,为20年后培养孩子。
(作者:吴颖,单位:《父母必读》杂志社)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09日第9版 版名:家教周刊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2023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
4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