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新矛盾、新理论、新任务、新方略、新征程的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新思想新论述,既高瞻远瞩,又切合现阶段实际;既顺应时代潮流,又反映了人民的呼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新阶段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南。
加速建设教育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战略高度,重申强调“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我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战略性转变,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大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历史性跨越,意味着我国教育事业在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又面临着新的高峰。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工程是教育强国;“教育红利”就是人才红利。世界范围大国的崛起无不伴随着教育的强盛。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力和后发优势。建设教育强国,就是要按照总书记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要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教密切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要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科教兴国战略决定了教育发展的优先次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部分,首先强调的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是国家战略,也是最大的民生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教育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新时代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体现在教育领域,就是人民群众对于高水平教育的渴望与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全面的矛盾、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与相对短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矛盾。教育还面临不少难题亟待破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发展教育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关系人民福祉,关系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继续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事关国运,顺乎民意,势所必然。
加快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现代化,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现代化意味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在巩固提高基础上,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并引导合理预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现代化意味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考试招生改革、扩大省级统筹权,到五部门加快“放管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按照总书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等学校改革,要强化公益属性,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不断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塑农村教育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提“乡村振兴战略”意味深长。“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城镇化不是不要农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性成就举世公认,但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公平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中,一些地方撤点并校“一刀切”的问题,使得一些促进均衡的举措加剧了不均衡。振兴乡村,教育先行。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重新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结构,不该裁撤的学校恢复办学。让乡村学校重新为乡村带来生气。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加强学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配足配强师资力量,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充分运用远程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世界科技中心从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美国转移的线路,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历史变迁基本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一个跨越式发展,正处于大众化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高等教育的进程之中。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本世纪中叶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关系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加快建设“双一流”,必须持续加大支持力度。发挥我们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社会、学校形成合力;加快建设“双一流”,必须推进制度创新。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加快建设“双一流”,必须实施新的人才战略,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制高点。人才是一流大学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吸引人才,集聚人才,让优秀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建设“双一流”,还要同步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纵观世界历史,一流大学不可能是某个大学单兵突进、一枝独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例外都是以本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为基础而崛起的。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这项全社会的宏大工程,归根到底需要教师恪尽职守、呕心沥血、一点一滴地筑就。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和地方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先后实施农村学校特岗教师计划、国培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师范生公费教育、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面向高校先后实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教学名师”等人才计划,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优秀人才和高素质师资的缺乏仍然是制约教育质量的瓶颈。教育强国,必须教师强。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是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要更加敬业精进,为人师表;全社会要对教师多一点理解和敬重。要下决心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保障教师体面的生活和良好工作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乐于从事教育工作,鼓励优秀教师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乡村学校流动,激励广大教师为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教育必将以改革发展的更大成就,响应时代的号角,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作者:管培俊,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2023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
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