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留学人员交流与合作会上,“海归”人才在和用人单位洽谈。柳一凡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归国潮”透视】
经过一番犹豫和比较,王立铭离开工作生活了8年的美国,回到国内,选择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实现了他“回来做教授、开自己的实验室、做自己的研究”的梦想。
近年来,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越来越多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我国显示出强大的“人才磁铁”效应。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形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
专家预测,未来5年,我国可能迎来“进大于出”的人才历史拐点,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为“海归”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十年前,中国平均每送出3名留学生,只迎回1人。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约八成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其中不乏高层次人才。
透过这股留学人才“归国潮”,人们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也看到了中国为天下英才施展才华提供的无限空间。一项调查显示,81%的留学回国人员认为,国内创业机会比国外更好,甚至好得多,回到国内“做成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良好的发展机会是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主要影响因素,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则为留学人员回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事业追求搭建了舞台。
2008年,中央决定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王立铭认为,此举标志着中国开始大规模、有计划、高强度地招揽海外人才,为留学人才回国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在此之前,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并没有系统招聘年轻“海归”人才的惯例,甚至没有完善的招聘程序,很多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想回国发展,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机会。“千人计划”的启动,促使相关单位形成了完善的人才招揽机制,为海外人才回国发展搭建了直通车和“黄金台”,并形成示范效应,极大地助推了留学人员回国的趋势。
截至目前,国家“千人计划”已分13批引进7000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6名诺贝尔奖得主,79名发达国家科学院院士。这些领军人才加快了我国科研水平赶超世界的速度,他们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海归”人才队伍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支持高校聘任具有海外工作或学习经历的高层次人才1094人。目前,我国70%以上的高水平大学校长、80%以上的两院院士、90%以上的长江学者入选者,都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打破制约“海归”大展宏图的瓶颈
“创业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选择好切入点,找准方向。成功的企业道路各不相同,但失败大体就是几种。”日前,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举办创业指导活动,创业导师、光量财略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王维与近百位“海归”分享创业心得。导师们先后走进企业车间考察,与企业家座谈交流,为他们送上创业“金点子”。昆山市人才办也就昆山发展情况、投资环境和人才新政进行翔实解读。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6年有11.9%的留学回国人员选择创业,成为我国创业创新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尽管如此,归国留学生的创业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走上创业路的“海归”发现,从“商标注册申请慢”到“出口资质申请手续繁杂”“外籍落户困难”,诸多创业壁垒一一呈现,优惠政策享受难、落户就学办理难、开户融资难、知识产权应用难、政策限制放开难、文化理念融合难等“六难”,成为制约他们大展宏图的瓶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聚天下英才。在前不久召开的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指出,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以破解“六难”问题为重点,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各地各部门一直都不遗余力地为留学回国人员扫清障碍。科技部积极落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各项扶持政策;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海归”人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工作;公安部、人社部等部门相继出台落户政策;教育部也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留学回国人员子女入学等问题。
成都市整合部门职能,对来蓉创新创业留学人员提供生活、居住、医疗、配偶安置、子女就读等配套服务;上海每年投入4750万元资助留学人员,解决他们在创新创业初期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江苏省营造更富吸引力的类海外、超海外软环境,全力提供创新创业集成化支持,已吸引留学回国人员超过9万人。
“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他们面临的瓶颈问题正在逐步破解。”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说,当前正是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好时机。
推动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6》显示,2016年有35.15%的留学回国人员选择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作为首选工作地点,和2014年相比,首选这类城市工作的人数比例降低了14个百分点。落户北京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仍然主要选择北京城区入职,但和前几年相比,进入房山、顺义和昌平等郊区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比例有所上升。
“随着越来越多留学人员回国发展,一线大城市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留学生选择到其他地区发展更有优势,也更能发挥自身才干。”吴江说,中西部地区也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应继续引导留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创业。
吴江认为,当前很多地区、很多用人单位求贤若渴,但他们对留学回国人员的需求还不明确、不透明,大量留学回国人员找不到“对路子”的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其才干和优势。让留学回国人才精准对接用人单位需求,越发显得必要而迫切。
针对留学人员高涨的回国意愿和国内用人单位的强烈需求,教育部会同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成功举办“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创业周”“中国留学人员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大会”等大型活动,直接面向海外留学人员打造项目、人才、资金和信息的对接平台。教育部每年度发布《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分析留学回国群体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为用人单位和留学人员提供帮助和参考。
吴江认为,还应加强运用市场的力量,发挥企业、中介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他以北京中关村为例指出,在推动供需精准对接等方面,同学会、协会、人力资源服务组织等的作用是政府所不能取代的。“中关村之所以‘活’,就‘活’在那里有大量的中介组织,包括留学回国人员在内的人才流动十分顺畅。”他说。
(本报记者 周洪双 邱玥)
来源:光明日报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2023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
42.9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