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教育部发布中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长沙新中考方案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公布。面对即将改革的中考,家长和考生该怎么应对?
10月30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精锐学习力研究院特聘专家熊丙奇为学生出谋划策。
分数+素质评价: 中考不再是分数说了算
“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到2020年,我国中考将基本结束唯分数论的局面,形成‘分数+素质评价’的模式。”熊丙奇介绍,本次中考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形成“学业水平成绩+素质评价”的考试招生录取模式。这个核心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考试科目的改变,二是录取制度的改变。考试的改变重点在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推行,实际上是“两考合一”,即将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实现一考多用,避免多次考试,减轻学生重复备考的负担和压力。具体到录取方式,此次改革的重点在于改变目前高中招生将部分学科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做法,破除唯分数论。
“教育部中考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增加可选择的中考科目,即在每门课合格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科目选择权,以此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熊丙奇说,新中考改革为孩子们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发挥个人优势,不过,这对孩子发现兴趣特长、培养选择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中考科目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高中报考和录取,进而影响高考科目的选择,乃至未来大学专业的走向。
选择权扩大了, 学生却不知该如何选
“高考改革政策一落地,实行走班制将成为中学的常态。”熊丙奇介绍,“新中高考改革实施后,湖南考生在升学通道、考试科目等方面,都将有更多的选择。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意味着教育必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而不要追求分数,而是关注成长的过程。”熊丙奇介绍,“新高考下,大多学生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就得选定科目,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对自己的学科兴趣、大学的学科、专业都有清晰的了解,做好未来规划。而从目前试点的上海、浙江等省市来看,考试科目的选择权扩大了,很多学生却不知该如何选了。这说明孩子们的选择意识及能力,从总体上来说还是非常不够的。”熊丙奇介绍,改革之下怎样根据自己兴趣选择,非常关键,但这恰恰是现在学生所不擅长的。
对于家长来说,需要针对中高考的改革转变观念。首先,要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转向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促进孩子成才。孩子能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不仅仅看成绩,还要看他的身心素养和人格健全。
新高考临近, “得语文者得天下”是误区
“面对新高考,现在社会上众说纷纭,家长要特别避开三个误区。”熊丙奇提醒家长。
误区一,得语文者得天下。“其实这是家长的一种错误理解,新高考后语文分数不会变180分,依旧是150分满分。”熊丙奇介绍。
误区二,新高考后数学难度会降低。熊丙奇提醒家长:“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其实新高考下数学变得很关键。因为以前是分文科数学、理科数学,而新高考后文理不分科,意味着今后学生考一样的数学,数学将成为偏文科学生非常严重的挑战。因此初一初二的学生要注意,不管学生水平怎么样,数学一定要学好,这对原来的文科学生来说难度大幅增加。”
误区三,“新高考之后,外语被弱化?”其实并没有。新的高考政策下,外语考试变成了一年两次,很多学生考得再好,也想再试一次,提高成绩。在高考强烈的竞争之下,唯一有两次考试机会的外语会变成学生眼中的“香饽饽”。
不能包办一切, 也不能忘记倾听
“美国的孩子答题可能只有70分,但他上台表达的能力却有100分;而中国的孩子答题可能有100分,但他上台表达的能力却只有70分。”在谈到自主学习时,熊丙奇表示:“现在有很多学生拿到一个材料作文之后都不会写,有的看不懂题没有观点,有的摆出观点却不知道如何论证。”还有近期发生的“女大学生被骗学费而猝死”“上海学生被绑架”等等事例都说明,中国的教育改革要改的不止是中高考这两个考试,更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从专注于成绩到专注于成才。”中高考新政策中十分注重综合素质计分。在培育孩子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学会“过程式评价”,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关注孩子的核心素质,也引导学校转变观念,“别按照一个模式培养,要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现在很多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升学压力或情感压力得不到释放,且得不到家长与老师的很好对待,往往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因而“家长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各司其职,不能包办一切,也不能忘记倾听。”从各种渠道为他们搜集一些信息,“按照他们的个性情况去制定目标,并鼓励他们去完成。”要让他们即使在长大之后,眼睛里还能看到“像在幼儿园时期的那份天真与好奇,而不是无神和呆滞”。
素材来源于长沙晚报,部分有删减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2023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
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