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4招生网讯:
针对近年来日益增多的高考录取争议,有必要向公众详细解读高考政策、规定,让所有公众清晰知道制度的细节,以便对制度的优劣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就凭感觉来分析政策。
2015年高考,王希以裸分645分成为江西上饶广丰区高考理科状元,由于通过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这个农家孩子还额外获得40分加分,总成绩达到685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这个分数恰恰也是清华大学7月16日在其本科招生网公布的在江西省的理科录取分数线。而两天后的7月18日,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公布清华大学理科调档线为686分。从天而降的一分之差,砸懵了这个17岁男孩,也令他落榜清华。
江西教育考试院的说法很直接,王希的分数没有达到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因此档案已被投至中央财经大学,“不可能再被清华录取”。清华大学江西招生组的老师告诉王希,“江西教育考试院在未与清华大学协商和沟通的情况下,把清华大学一批统招分数线定为686分并进行了投档”。这位老师还告诉王希,清华大学在江西的理科录取分数线自始至终都是685分,只要能取回档案,清华大学可以录取他。然而,中央财经大学拒绝退档。再过不久,招生工作就要结束了,清华大学和江西教育考试院就分数线一事依然各执一词。
清华大学和江西教育考试院围绕录取分数线“掐架”,引来围观。在这起事件中,不少人站在清华一方,认为大学有权决定投档、录取分数线。但其实,按照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清华根本无权决定投档分数线,甚至连投档之后的录取线也决定不了。原因在于,目前的高考集中录取制度中,大学根本就没有自主权。
从这起“掐架”事件的舆论反映看,我国公众,包括参加过高考的人、在校大学生、大学毕业已经工作者,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高考是怎样投档、录取的,还一直认为在高考录取中,是大学自主确定投档线、录取线。这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大家在谈论高考,可高考录取究竟是怎样操作的,却并不了解。这种对高考录取的错误理解,造成大家对目前高考录取制度的弊端缺乏深刻认识,从而也阻碍高考改革的推进。
分析中国的高考制度,必须认真了解高考投档、录取的每一个环节。仔细分析高考投档、录取,就会发现,在目前的录取制度中,与其说是大学在录取,不如说是招办在录取。所有大学在集中录取阶段,都是被动按照教育考试部门的投档情况进行录取。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后,各地的投档比例,基本上都确定为1:1,以避免出现投档而被退档的录取风险。对于平行志愿,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把学生的档案同时投给多校,而其实,平行志愿实行一次集中投档、一次集中录取,在这一轮投档过程中,每名学生只有一次被成功投档的机会。
因此,平行志愿对于学生来说,就存在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即投档到一所学校后,如果不被录取,遭遇退档,退档之后,这名学生只能等待征求平行志愿。在按1:1投档的情况下,高校的投档线,就取决于学校的招生计划数和学生填报志愿情况,教育考试院按照程序投档,投档结束后,向社会公布投档线。
观察这样的投档过程,高校有什么权力决定投档线呢?在地方教育考试院公布投档线后,这一轮的投档已经结束,高校想通过新增计划来调整投档线,也是政策所不允许的。至于一名学生被一所学校录取,想放弃这所学校,也不可能。他被一所学校录取,录取流程就已完成;如果想放弃录取,就只有放弃到该校报到,而不可能重新投档,被其他学校录取。
其实,这样的录取流程,公众是不难分析清楚的。可是,对于高考录取制度,我国社会的理解普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很多考生、家长,根本不认真分析高考录取制度,而是相信道听途说。还有就是,在求学过程中,只关注分数,只是到了高考之后,才仓促地填报志愿。由于时间短,所以对政策也缺乏深入了解,有的学生是稀里糊涂填志愿被录取,录取之后对录取的学校、专业并不满意。
二是有的高校在招生宣传时,忽悠考生和家长,不明就里的学生和家长信以为真。多年前,笔者曾撰文指出,没有一所大学能在高考录取结束前,确定自己的录取分数。还有媒体记者不相信,记者认为,高校招生负责人是有本事掌握所有填报本校学生情况,从而确定分数线的。直到后来高校出现预录取事故,以及学校之间的掐架,他才明白高校能在招生宣传期间就决定分数线不靠谱。媒体记者都被高校忽悠,何况考生和家长了。
三是我国在宣传目前的高考制度时,并不尊重高校根本没有招生自主权的事实,还把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装点为学校有招生自主权,让老百姓以为投档线、录取线是学校自主划定,再交给教育考试院统一公布的。
有意思的是,由于对高考录取制度不清晰,公众有时会支持大学,比如对于这次清华的录取,认为清华自己决定分数线,是对考生的负责。而有时又会质疑大学自作主张,违规录取学生,搞招生潜规则,比如有大学在录取时不按公布的投档线录取学生,而是降低录取分数。而清华和这些学校的操作,从性质上并无不同。
近年来,我国在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可对于高考制度,社会舆论还有一个普遍看法是“目前的高考制度是最不坏的制度”,而追问舆论究竟对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有怎样的了解,很多人都只能说个大概,具体的细节,却很模糊,而问题往往就存在于细节之中。针对近年来日益增多的高考录取争议,有必要向公众详细解读高考政策、规定,让所有公众清晰知道制度的细节,以便对制度的优劣做出明确的判断,不能就凭感觉来分析政策。这既不利于在现有制度、政策下按规则行事,也不利于针对制度、政策的弊端,推进改革。
了解更多资讯可参考:中国114招生网http://www.zg114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