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最重要的话题,是每位考生命运际遇最重要的拐点。几乎每年的高考季节,都会上演一场“高考世界杯”决赛,赛场一边是高考“砖家”,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对高考进行一番或无情、激愤或戏谑、嘲弄的“拍砖式品评”;另一边是高考“粉丝”,对高考持“无高考毋宁死”的捍卫态度。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的民众像中国百姓一样对高考有如此五味杂陈、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更不见哪个国家的政界像中国政界对高考如此“青睐”,如此深涉。
分数:沉重的“镣铐”
高考自1952年建制以来,在我国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文革”后高考的恢复,不仅为当时人才奇缺的各个领域“抢救”和补充了大批专门人才,更成为社会“拨乱反正”的突破口,使“文革”时期混乱不堪的中国开始由乱而治。如今以及在可见的未来,高考仍是高等院校选拔新生最重要的途径,高考改革也仍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内容。
然而,最重要不等于唯一。以往教育领域出现的许多负面现象或问题,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学业负担过重等,都是缘于我们错误地将高考这一“重要”途径践行成“唯一”途径。高考坚持改革几近三十年,但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且随着社会竞争与教育竞争的加剧,有些问题甚至有恶化的趋势。诚然,将所有教育与社会问题都怪罪于高考,显然有失公允,但我们又不得不正视它对中小学教育产生的强大指挥与牵制作用。造成这些负面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教育入学渠道与录取依据过于单一,几乎所有社会竞争和教育竞争的重压最后都聚集到高考上,高考背负着太大责任,被寄予了太多希望,因此成为许多考生精神世界的“不能承受之重”。有关高考改革的诸多美好设想乃至已出台的政策也多言易行难,不少改革因一些关键环节无法解决而流于形式或无疾而终。
我国高考主要采取的是笔试形式(除外语科目有少量口试),局限性显而易见。高考再改革,也只是人才考核众多手段之一,无法据此对考生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单一的考核手段与录取标准,造成“凭分取人”、“分分计较”,既不科学也不公平、既不综合也不多元,成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目标实现之瓶颈。
2010年7月,政府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纲挈领地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分类录取”的高考招生改革目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要“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为近期的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
从近十年的高考改革实践看,分省命题、自主招生、新课改高考、阳光工程、平行志愿等新鲜词,一个接一个冒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有关高考加分、考试科目与分值调整等新政又密集重磅推出。笔者认为,下一步的考试招生改革,应将重心移至人才评价多元化与招生录取多样化的改革。
高考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深受社会环境与教育传统之影响,毋庸讳言,“科学、公平、自主、分类、多元、综合”十二字,在短期内几乎是一个难以企及的考试招生改革目标,需要假以时日。但在某些领域、一定范围内推动人才评价与考试招生改革,完全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笔者认为,深化人才评价与招生录取改革,自主招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自主招生改革已经试行十余年,且行且新、渐成共识,充分说明这是“大一统”高考中一项行得通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创新。享有高度的招生自主权也是世界一流高校办学的普遍特征。自主招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试点高校选拔优秀生源,而且在于对高考多元化与多样化改革探索的有力推进、在于对素质教育及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有效践行。
遗憾的是,囿于陈旧的人才观念以及外界对公平公正性质疑的困扰,自主招生改革一直难以摆脱“分数优先”甚至“分数至上”之窠臼,选才标准仍“唯考分是从”。仅凭分数评价人才显然有失偏颇,从某种角度看也不公平。公平的实质并非“一刀切”式的整齐划一,而是使真正的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今后的自主招生改革,应该在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制定出更加多元、多样的政策,使《规划纲要》提出的“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得以真正践行,并将中小学教育有效引导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的轨道上。
改革:调整“黄金标准”
由于自主招生存在一些负面现象,近几年的改革明显力度减弱、政策收紧。自主招生的思路并没有错,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是,自主招生相应的制度建设与保障机制的确不够健全。笔者认为,下一步的自主招生改革,不仅应该大胆放权、加大步伐,而且要着力建设制度、健全机制。在充分尊重自主招生高校意愿的情况下,可以鼓励高校将高考分数由录取时的“硬条件”调整为“软标准”,根据高考分数、高中学业评价、高校自主笔试或面试成绩、考生各种获奖材料或才艺证明、推荐信等进行多元评价与综合录取。对于部分顶尖学校或具有特殊才能的考生,甚至可以允许其完全抛开高考分数进行录取。只有打破了高考分数这一冰冷沉重的“镣铐”,自主招生才能轻盈舞动、自由选才。与此同时,坚守程序公正、信息公开、机制透明、舆论监督等原则,让自主招生在阳光下摆脱“暗箱操作”与“潜在不公”之顾虑,发挥其选才与引导教育的最大功效。
在美国,SAT自1926年被引入大学招生后,长期被大学招生所倚重。几十年后,他们逐渐发现SAT等标准化统考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过去20年间,有将近1/3、800多所的四年制大学,入学政策已部分甚至全面渗透了所谓的“可免考试入学”(Test-optional)改革,SAT成绩不再是必须提交的申请材料;有的大学则实行所谓的“不许问不许说”(Don’t Ask, Don’t Tell)的招生政策,根本不看申请者的标准化考试分数。这些新政使其招收到种族成分及社经地位更加多样、学术能力更强的学生。以笔者所访问的维克森林大学(Wake Forest University)为例:实行“可免考试入学”政策前,维克的高年级学生只有6%为有色少数族裔;试行新政迄今的三届学生中,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比例已增至23%,亚裔学生增至11%,父母双方都没上过大学的“第一代大学生”比例猛增至11%;家庭收入接近贫困线的佩尔奖学金获得者的比例将近增至11%。从入学新生的高中排名看,居前10%的人数比例由2008年的65%上升至2011年的83%。招生新政试行后,学校的品质与学术声誉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因生源成分更加多样而使校园更具活力与吸引力。
如今,SAT在大学招生中的“黄金标准”地位开始动摇。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SAT这一高达十亿美元的考试产业,认为标准化统考分数不仅对大学学业的预测力不如高中成绩、与考生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关系密切,而且耗费考生大量金钱与精力、引起诸多考试压力与问题,纷纷呼吁废除SAT这一美国大学录取长期倚重、实际上却“找不着北”的“黄金罗盘”。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仍需倚重高考作为选拔新生的主要手段,但由高考“独霸招生天下”的状况必须改变,至少可以鼓励少数顶尖大学撼动高考分数“一统天下”的顽固局面、深化考试招生改革,以此带动所有高校逐步走向招生自主,促使高等教育加快办学自主权改革进程、提高办学活力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