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学霸”、“学民”、“学痞”、“学渣”……这些按学习划分阶层的“学习外号”,如今成为学生间互相调侃、评价定位的一个新方式。每一类别都有自己详细明确的定义,每一名学生似乎也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迅速给周围的同学定位。在这样的三六九等的分类下,构成一个班级的学习格局。
“学习外号”看上去都是些新名词,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从应试教育产生第一天起,这套体系就自然根据成绩优劣衍生出一套排序规则:以前,我们按照分数多少,把学生排成“优等生”、“中等生”、“差生”的序列;现在,学生自己主动解嘲,幽默地置换成“学霸”、“学民”、“学渣”。名字变了,应试教育对人的单一评价并没有变。
这种或褒扬或贬损的划分是不是已经对所指者产生了心理压力和阴影,甚至影响到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或许的确有,但也未必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可怕。毕竟,应试教育横行多年,按照成绩排序列、贴标签,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其真正让人忧虑的地方在于,素质教育、多元评价喊了这么多年,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依然是以成绩优劣作为主线,而不是根据个人优势、品格、情商等多元标准看待一个人。如果非要说这种划分中还有点儿多元评价的元素,顶多也就是根据某个学生在学与玩之间分配时间比例的多少,来判断这个人是既会学又会玩的人才,还是只懂应试的学生。
可是,只是知道在学与玩之间作分配的人,就一定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吗?他们的未来人生是否就一定如学生时期般永远“霸气侧漏”?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被称为“学渣”的人,他们的未来难道就注定充满失败吗?
只怕未必。“学霸”一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学渣”也并非一无是处。所谓“术业有专攻”,三百六十行,领域一转,“学霸”与“学渣”可能只有一步之遥。每个人的天分、个体优势并不一样,理科上的“学渣”可以成为文科的“学霸”,同样,应试上的“学渣”也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人生的“学霸”。
学习小舞台,人生大舞台,衡量一个人,学生阶段的应试表现是一把标尺,但丈量整个人生路,无疑需要更多维、更复杂的尺度。这个复杂评判,社会自然会给出。笔者有两位朋友,在学生时代是著名的所谓“学渣”,没有考大学,只是进了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可就是这样的“学渣”,进入工作岗位后却来了个咸鱼翻身,专业技术、人际交流无所不精,俨然成了工作岗位上的“学霸”。相反,那些学生时期著名的“学霸”们,包括那些在学与玩之间游刃有余的“学霸”们,倒很有点“泯然众人”的味道。
说了半天,不是为了嘲笑“学霸”的人生不成功,也不是要鼓动“学渣”们放弃认真读书。而是想说,在一个越来越强调多元评价的社会,“学霸”无需自傲,“学渣”也无需自卑。人生漫漫,一个人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任何领域,需要的并不是一顶“学霸”光环,而是永远拥有“学霸”钻研向上的精神。拥有了这股精气神,在自己擅长、专精的路上完成逆袭,并不是神话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2023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
46.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