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广告
您的位置:招生网首页 >> 最新动态 >> 详细信息

陕西高考文理分科三年内不实施明年不变

2013/11/26 9:31:00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  

   高考事关千万家庭,政策调整向来引人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的高考改革信号,更是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高考何时会改?将对考生和高中教育产生什么影响?昨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关注一
 
  明年高考政策没有大变化
 
  《决定》刚一发布,就有读者询问:孩子高中一直分科学习,高考如果取消文理分科怎么办?
 
  对此,省招办新闻发言人张军利表示,我省高考暂无重大改革政策,目前正在制定2014年高考招生实施方案,可以肯定,不会有大的变化。
 
  关注二
 
  文理分科三年内不会实施
 
  陕西省2014年高考将于12月1日至7日进行。记者注意到,报名通知中关于报考科类、统考科目、填报志愿,仍然延续了以往的规定。
 
  据悉,为保证政策的公平性和连贯性,重大教育改革政策必须提前三年公示,从起始年级实施。有消息称,取消文理分科的方案最快在年底前出台,在明年入学的高一新生中实施,而新政策下的高考实施时间,不会早于2017年。
 
  由此可见,高考改革应该不会涉及现在的高中在校生,家长和学生无须担心。
 
  关注三
 
  取消分科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取消文理分科之所以受关注,很大程度上出于对现行分科教育弊端的共识。
 
  着名教育专家许建国认为,文理分科的一大弊端是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割裂,不利于今后的发展。“所有学科都是交叉的,不管大学选择什么专业,高中学习的科目都要作为基础、都要懂。而文理过早分科,学生考啥学啥,完全是为了应考,而不是为了成长和完善,结果造成知识结构出现偏差。”
 
  “现在大学在推行大文、大理,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基础。而高中反倒过早分科,导致学生专业知识、素养不完善。”陕师大教育评价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天才说,取消文理分科的方向非常正确,高中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一定要让学生全面发展,筑牢基础。
 
  关注四
 
  科目越多负担未必越重
 
  “全科教育”也带来新的担忧。育才中学高二一班学生吴彤宇告诉记者,他们学习10科课程,“假如都作为考试科目,压力会比较重”。
 
  “通过取消分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有可能达到,但如果考试科目不能真正减下来,反倒考得更多了,对学生的考验可能变大。除非在取消分科的基础上科学设置考试科目。”铁一中教务处副主任曹力民说。
 
  对此,刘天才的看法则较为乐观。他说,取消文理分科后考试科目或许会增加,但深度和广度应该会降低,更侧重基础内容,学生负担自然就减下来了。
 
  《决定》中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后续方案的出台或许能解决“全面发展”与“课业负担”的矛盾。
 
  “高考是指挥棒,老师只能根据高考科目来调整教育教学情况,所以大家都很关注后续方案中对高考科目的配置。”育才中学高二物理教师张国华说。
 
  关注五
 
  更多选择权避免一考定终身
 
  《决定》还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许建国认为,核心是“招考分离”,“取消文理分科等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招考分家则属于机制层面”。他说,把考试和学校招生连在一起,很容易引向应试教育。招和考分家后,考试尽可能社会化,招生的不管考试,考试的不管招生,二者相互制约,考试机构就能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对孩子进行正常的考试。
 
  同时,有专家认为,实行“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校依法自主招生”,高校将拥有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有机会招到更多符合学校特色和定位的考生。“学生考试多次选择”,以及“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则赋予了学生选择权,避免一考定终身,减轻学生压力。

院校推荐更多

欢迎考生家长进入院校推荐查询咨询各类院校,为考生准确填报院校录取志愿作准备。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招商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站点留言 | 行业网联盟

版权所有 © 北京网库英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网库英才114招生网 - 2023高考-中考-成考-自考-招生-知名招生考试信息门户网!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胜古中路1号蓝宝商务大厦402  邮编:100029
电话:010-80788512  传真:010-80788512
ICP备案号:京ICP备12024748号-5 [ 31.25]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5597号